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10
  

  • 全选
    |
    设计理论
  • 汪天雄, 汪媛媛
    工业工程设计. 2025, 7(3): 1-7. https://doi.org/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发展动态,利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使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非遗数字化研究文献量、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关键词突现和研究趋势演化路径展开文献可视化分析。依据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分析,得出研究热点主要有8个聚类,对关键词聚类图谱开展时间线功能计算,得出2019 —2023 年”交互技术“”信息技术“”动作捕捉“与”影像叙事“等关键词显著突出,得出该时期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热点除了关注数字化传播与非遗本身,数字技术与数字化方法也是主要研究方向。在创新阶段则主要强调交互技术与信息技术在非遗体验中的应用,同时从数字化记录与保存、数字化场景体验与互动,以及数字化非遗新业态塑造三个层面对非遗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未来非遗发展应通过应用人工智能设计与数字技术助推非遗展示与传播,结合产教融合推动非遗数字化传承与创新,从而赋予传统非遗以新的活力。
  • 设计青年谈
  • 张璜, 章瑞智, 雷逸轩, 樊子韬
    工业工程设计. 2025, 7(3): 8-9. https://doi.org/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综艺节目作为新兴媒介,以视觉文化与情感表达推动艺术乡建。旨在构建乡村综艺对艺术乡建成效的评价体系,探究综艺设计元素对Z世代前往乡村的吸引力及行为影响机制,为艺术乡建的可持续性提供评价依据。结合扎根理论和SOR模型,通过对节目在线评论进行三级编码,提炼出“视觉意象”“视听丰富度”“情感共鸣”等关键设计要素,构建“综艺设计元素-乡建价值感知-青年参与意愿”的评价模型。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验证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乡村综艺通过“视觉意象”“流行文化融合”“情感叙事”等设计元素,显著提升Z世代对艺术乡建项目的认知与价值感知。其中,观众对“文化符号创新性”“空间设计实用性”的感知在综艺刺激与乡建参与行为间具有显著中介效应。为优化乡村综艺的内容设计、完善艺术乡建成效评估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并为乡村景观设计与青年人才回流策略的实践路径提供参考。
  • 城市绿地与公共健康(专题主编 林广思)
  • 郑毅诚, 吝涛, 杨钺, 张晓雅, 耿红凯, 张浚茂, 贾子续, Nicholas A.S. Hamm
    工业工程设计. 2025, 7(3): 17-24. https://doi.org/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绿地的健康促进功能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议题。现有研究普遍证实绿地暴露与居民生理、心理、社交健康及整体福祉存在显著关联,但对不同类型绿地暴露方式的量化表征及其健康效应尚缺乏系统性解析。基于国内外最新文献,围绕城市绿地的可视性、可用性与可达性三大绿地暴露量化指标展开综述。在量化方法层面,绿地可视性、可用性和可达性在不同时空尺度及地理空间数据获取条件下存在显著敏感性,未来可结合大数据与多源传感器技术提升测量精度;在健康效应层面,绿地暴露产生的健康效益受到人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显著影响,需建立涵盖城市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建筑环境、个体行为的多维度分析框架;在实际应用层面,健康导向的绿地空间配置需要通过科学量化指导绿地选址、规模布局与配套设施建设,以实现健康公平。相关研究应着重构建城市形态多尺度模拟的绿地暴露-健康响应的因果推断模型,为优化城市绿地规划与公共卫生决策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 曹珂, 李雪莲, 吴岩, 肖竞
    工业工程设计. 2025, 7(3): 25-33. https://doi.org/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山地公园犯罪安全影响机理,提出相应环境安全设计优化方法,为我国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安全研究与治理实践提供参考。引入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CPTED),从领域感、监视性、入口控制、环境形象维护、活动支持、目标强化六方面建构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注记、深度访谈和问卷量表、因子分析等方法,验证上述要素对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安全性影响的重要性排序。通过对重庆洪恩寺公园的样本分析,发现公共领域模糊、环境维护疏失、缺乏视线监视、空间引导性不足、入口数量过多、活动分布不均是导致山地城市公园犯罪安全问题的主要空间影响因素。山地公园在建设、治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强化公共场地领域感、加强绿植与场地维护、强化空间引导标识、加强边界管理、优化场地布局、举办多元活动等方式提升公园游憩空间的安全性。
  • 姚文飞, 牟之玥, 段皓严, 骆庆子, 陈卓, 米龙飞
    工业工程设计. 2025, 7(3): 34-44. https://doi.org/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公园是老年人日常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优质的城市公园空间环境对提升城市老年居民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活动参与及维护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在青岛市中山公园开展实地调研,获取老年人人口学特征、公园使用行为数据及其对公园空间环境的评价,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城市公园空间环境与老年人使用行为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运动健身类活动对生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最为突出,文化娱乐类活动对心理健康的提升效果显著;城市公园空间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高于其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在空间环境各要素中,生理健康驱动要素以功能支持类为主,心理健康调节要素则侧重感知体验与文化赋能。优化城市公园适老化更新手段,可提升老年人活动积极性,改善其身心健康,并为科学落实健康老龄化导向的城市公园更新改造提供有益指导。
  • 宗桦, 杨珍茹, 李荷, 陈明坤, 姚怡宁, 张清彦, 黎秋玥
    工业工程设计. 2025, 7(3): 45-53. https://doi.org/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道树既是街道绿化系统的骨架又是街道景观的重要组成,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行道树释放的花粉给市民健康带来了致敏风险。为探明公园城市中心城区的行道树的组成和物种α多样性特征对其花粉致敏风险的影响。依托成都市两个中心城区的行道树实地调查,采用花粉致敏指数(Iugza)评估其花粉致敏风险,并量化其与物种丰富度及α多样性的关联。结果表明,锦江区467条街道共有行道树52 606棵,属于25科32属35种。成华区548条街道共有行道树67 121棵,属于26科49属53种。其中,银杏(Ginkgo bilob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和小叶榕(Ficus concinna)为两个区域的优势树种。锦江和成华区街道的青壮年树(胸径15.2~30.3 cm)占比最高,为71.59%和65.02%,其次是幼年树(胸径≤15.1 cm)占比分别为13.32%和20.97%。将街道按宽度划分为5级后发现,第5级和第4级街道(社区道路)行道树的平均冠幅远高于栽培间距,有严重的叠冠现象。锦江区和成华区各级街道香农维纳指数Sd分别介于0.64~2.58和0~2.75,均匀度指数Pe指数分别介于0.66~0.93和0.29~0.72。锦江和成华区街道的Iugza分析显示,致敏风险介于0.3~0.6(中等风险)的街道占比最低,分别为7.92%和7.48%,而Iugza高于0.6(高风险)的街道占比最高,分别为76.87%和81.73%。此外,两个区域的第5级街道中高Iugza(>0.6)的街道占比均超过83%,显示出极高的花粉致敏风险。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成都街道的IugzaSd呈正线性相关,与树种丰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为降低过敏风险,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系列绿化管理策略,以提升公园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
  • 曲涵嘉, 袁青, 冷红
    工业工程设计. 2025, 7(3): 54-62. https://doi.org/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寒地城市儿童特性,基于寒地城市儿童行为心理研究,提出当前寒地城市绿地空间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讨论在极端气候影响下的寒地城市绿地空间的优化策略。通过分析寒地城市儿童的心理需求与行为特征,总结寒地城市绿地空间与儿童行为心理的关系。主要从绿地空间气候适应性不足使儿童行为受限和绿地缺乏特色空间,无法满足儿童心理需求两方面分析当前寒地城市儿童使用绿地空间面临的问题。通过结合寒地城市独特的气候特征、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要素,进而提出提升寒地绿地空间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增强寒地空间的季节适应性、优化寒地城市绿地空间的功能设计等优化策略,促进寒地城市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并为寒地城市儿童友好的绿地空间规划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设计创新与应用
  • 刘淼聪, 黄秋儒
    工业工程设计. 2025, 7(3): 63-72. https://doi.org/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数字人文视角,探讨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独特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游戏设计,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采用政策分析与案例比较的研究方法,梳理中国政府支持游戏产业文化输出的政策背景,并将《黑神话:悟空》与其他成功国产游戏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其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策略和独特优势。《黑神话:悟空》通过精细的设计美学、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先进的技术应用,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文化输出效果。基于此,提出优化国产游戏文化输出的具体路径,包括深化文化元素融入、持续技术创新、优化国际市场策略及加强跨文化交流合作。《黑神话:悟空》不仅展示了国产游戏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王瑞清, 邱春婷
    工业工程设计. 2025, 7(3): 73-84. https://doi.org/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陕北汉画像石体育题材为入手点,梳理文化基因,构建陕北汉画像石体育文化基因谱系图,并进行体育文创设计转译。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陕北体育汉画像石进行资料整理;对陕北汉画像石体育元素进行层级化处理,并提取元素符号;使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评价矩阵,进行权重计算,确定最能引起消费者共鸣的体育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将其抽象变形融入产品设计中,最终形成传承陕北汉画像石地域特色的设计方案。通过提取元素符号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教育类儿童益智文创,对传承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为相关类型文化衍生品创新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 周轩轶, 宋晓利
    工业工程设计. 2025, 7(3): 85-92. https://doi.org/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内桌面游戏设计停留于简单的故事加机制,缺乏对桌游整体叙事的关注。在桌面游戏于国内快速发展,大量欧美优秀桌游作品被引进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桌面游戏叙事策略进行讨论。借助符号叙述学的理论,根据叙述的最基本定义,对桌面游戏当中的叙述者、受叙者、叙述文本、时间向度、意义向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桌面游戏中的叙事策略。通过对问卷调研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运用符号叙述学理论,并以《三国杀》为案例进行分析,桌面游戏设计师可以从调整游戏节奏、优化玩家竞争机制、加强伴随文本三个方面入手,对桌游的美术和规则进行调整,从而增强桌面游戏的叙述性,让玩家获得沉浸的体验,又能发挥桌面游戏的文化传载功能,设计出优秀的国产桌游作品。
  • 蒋维乐, 杨嘉妮
    工业工程设计. 2025, 7(3): 93-100. https://doi.org/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的民宿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北方的民宿产业相比南方地区的民宿产业较为薄弱。旨在以西安市杨庄地区上堡子村尤家民宿作为示范,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并建立起一片效益良好、设计突出、富含文化底蕴的民宿集群。通过采取保护与活化杨庄特色的措施,聚焦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杨庄的传统建筑形式等物质遗产,利用不同途径,将区域文化基因提纯,并以符号化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旅客能够抛去城市的喧嚣和焦虑,亲身体会到杨庄的独特魅力,体验到杨庄人的热情、淳朴,感受与城市截然不同的宁静质朴的乡村生活。设计实践引入活化策略,提纯文化基因,融合新旧元素,重新规划乡村建筑的功能分区,进而对上堡子村尤家民宿进行改造与再利用。
  •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推介(专题主编 席涛)
  • 席涛, 章玉铭
    工业工程设计. 2025, 7(3): 101-110. https://doi.org/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其智慧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路径。然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共享平台广泛存在服务的片化和数据孤岛的现象,这使得资源共享的效能低下,严重影响传播效率。对此,引入服务设计理念,构建“技术-服务-用户”三维协同模型,旨在打破技术与服务的脱节,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研究通过用户画像技术细分服务对象群体,优化平台信息架构,提出通用性、包容性、可持续性设计策略,并制定面向国际传播的智慧服务设计规范。研究还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服务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生态系统、利用沉浸式体验技术、引入众包设计模式等创新方法。通过构建可量化的服务设计规范(含5大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广泛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服务的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