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以文化人:校园环境设计中的校园文化设计
    季峰
    2023, 5(1):1-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01
    [摘要](398) [HTML](0) [PDF 5.29 M](706)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教育工作指导意见中多次强调要“以文化人”。“以文化人”体现在校园环境设计中就是将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实物化、图像化、具体化。当前校园环境设计中的校园文化设计与表达存在种种误区,笔者针对这些误区提出了校园文化设计的四项原则,以及“情景式”“交互式”和“润化式”等设计策略,并以部分设计案例辅以说明。旨在给从事相关设计实践及研究的工作者提供一个参考思路,并希冀以此为契机将校园环境设计工作向真正的“以文化人”教育目标深入开展实施下去。
    2  成器之道:先秦造物观念中的设计价值溯源
    李文娟,易西多
    2023, 5(1):6-10, 3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02
    [摘要](592) [HTML](0) [PDF 704.15 K](969)
    摘要:
    随着先秦造物观念研究的不断深入,近20年来学界对先秦造物的设计价值认识和发现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些文献论著代表着先秦造物设计价值观念研究的现有水平,同时也是奠定其继续拓宽发展的理论基础。对相关论著中丰富却零散的先秦造物的设计价值及观念进行系统地整理和评述,旨在勾勒出一个从器物到道法的逻辑结构,呈现先秦造物设计的价值取向,以期为当前探索设计价值论的理论框架、建构科学的设计价值观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3  交叉学科设计学与对应调整方案的要点解读
    夏燕靖
    2023, 5(1):11-1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03
    [摘要](156) [HTML](0) [PDF 7.96 M](837)
    摘要:
    如何理解设计学科专业的对应调整,尤其是对交叉学科“设计学”对应调整意图的解读,从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角度来说十分必要。就实施政策来看,其着眼点就在于建设新的学科体系,凸显设计专业博士学位点的实践性功能,并促进设计学尽快融入交叉学科。对此,整个对应调整工作的重心,必然是平衡且凸显学科专业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优势,拓展应用领域、补齐教学短板、完善学科体系,这是设计学科专业体系在发展中层层革故鼎新、去芜存菁的思考方向。依此来看,交叉学科“设计学”的设置,就有着极大的调整与自主作为的空间,其学科交叉发展策略应当是比较清楚的,诸如,“设计学”交叉学科 +“设计”艺术的开启,显示出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下的设计学,从艺术学门类调整到交叉学科大类,这明显是将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学进行了剥离,从而推向适应未来高科技和社会服务发展时代需求,设计学将在国家规划战略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4  中国公共艺术数字化体系的构建与路径探析
    王青亦,张晓茜
    2023, 5(1):19-2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04
    [摘要](584) [HTML](0) [PDF 5.58 M](766)
    摘要:
    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我国公共艺术的话语体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成为愈发重要的问题。从微观、中观到宏观有三条相互依存的实现路径:通过数字介入增进公共艺术作品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强人民的文化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扩大城市空间中数字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应用,加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全新构建我国公共艺术数字化的话语体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5  公众参与视角下的深圳轨道交通12号线“自然之丝”主题段公共艺术计划探索
    李震,黄婷婷
    2023, 5(1):24-3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05
    [摘要](436) [HTML](0) [PDF 1.94 M](686)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艺术是公共艺术在城市特定功能空间的重要手段,跨越了整个轨道交通的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使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也在日益增强,逐步承担起国家倡导的大美育的社会责任。当今,在公共艺术尤其注重公众参与性、互动性的诉求下,将公众参与引入轨道交通设计,将开启轨道交通公共艺术创作领域的新路径。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自然之丝”主题段公共艺术计划为例,深入探讨艺术家引领公众参与创作轨道交通公共艺术的新模式,积极推动深圳城市营造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市民与城市的情感连接,增进交流,激发全社会的艺术创作力和创新能力。
    6  资源伦理视角下的适老化设计创新趋势思考
    霍春晓
    2023, 5(1):31-35, 8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06
    [摘要](481) [HTML](0) [PDF 6.79 M](648)
    摘要: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背景下,如何通过设计手段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结合对资源伦理观的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针对目前产品设计、服务设计等相关领域展开的适老化研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适老化设计领域在资源伦理方面的研究缺失。最终从资源伦理角度,根据养老资源的收入差异、地域差异、自理能力差异等因素,提出适老化设计创新应当关注的新方向。
    7  后疫情时代下老年人的娱乐服务设计研究与实践
    汪晓春,赵雪纯,曹璐
    2023, 5(1):36-4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07
    [摘要](446) [HTML](0) [PDF 1.14 M](719)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逐渐成为养老的主流方式,娱乐服务在老年服务中的比重也逐渐加大。在后疫情时代下,娱乐需要减少人员聚集、娱乐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相应的服务设计也会有很多的设计机会。梳理后疫情时代老年人娱乐产生的新机会,并列举两个服务设计实践案例来探索后疫情时代下的老年人娱乐服务方式。通过设计思维方法,对后疫情时代下的老年娱乐的机会做系统梳理,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实地观察、深入访谈,综合了移情图、用户旅程图等多种服务设计工具,构建了两个老龄娱乐服务设计系统。后疫情时代下,老年人的娱乐服务设计迎来了较多机会,设计师用设计思维方法可以开发更多、更好的老年娱乐服务。
    8  社区适老化服务系统构建设计研究
    孙美芹,邓嵘
    2023, 5(1):43-4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08
    [摘要](216) [HTML](0) [PDF 9.27 M](767)
    摘要:
    在少子化与老龄化叠加的社会背景下,社区适老化服务需求爆发式增长。将服务设计理念引入社区适老化服务系统的构建中,基于当前社区适老化服务系统的现状,总结荷兰“生命公寓”项目对我国养老模式的启示,提出适老化服务系统设计指导原则和创新设计方法,并在社区辅助功能、情感关怀、社会保障等方面展开研究,构建以服务规划、流程、利益相关者、触点和服务内容为核心的社区适老化服务系统模式。对当代社区适老化服务系统的构建与优化设计具有实际的启示意义。
    9  从观影视角构建虚拟现实影像的具身认知
    贾云鹏,韦如珺
    2023, 5(1):49-5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09
    [摘要](389) [HTML](0) [PDF 8.82 M](658)
    摘要:
    虚拟现实影像颠覆了传统影像的观影方式,为观众营造了高度沉浸的虚拟幻境,由此产生了叙事空间中观众的具身认知需求,如何明确观众的叙事身份,在塑造具身认知的同时推动叙事,是虚拟现实影像创作中亟需关注的问题。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切入,分析并总结虚拟现实语境下的认知结构,基于观影视角的叙事设计提出具身认知构建的方法论,为未来的虚拟现实影像创作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10  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校园广场空间设计研究——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附属松江泗泾实验学校为例
    陆佳顺,赵斌,吴文治
    2023, 5(1):56-6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10
    [摘要](525) [HTML](0) [PDF 31.39 M](611)
    摘要:
    探究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在校园广场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提出适应儿童成长空间的设计策略,为儿童提供和谐友好的成长环境。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遵循图示、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认知概念,从空间和色彩认知维度对现有儿童公共空间进行分析。认为儿童空间应具备环境舒适性、意识私密性、空间探索性等属性特征,而色彩乏味、材质粗糙、功能单一为当前儿童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将理论整体结合上述空间属性需求引入校园广场空间设计,从形态认知、色彩认知、功能认知三个层面入手,围绕儿童的行为自发性、社会趋向性、思维多变性进行设计研究,体现了儿童空间构建的多元化需求及学科交叉性,有效改善了儿童成长环境,能够为儿童成长空间的设计提供实践参考。
    11  校园招聘及人才培养系统共融的困境与对策
    鲁思言,洪欣悦,徐伟
    2023, 5(1):67-7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11
    [摘要](515) [HTML](0) [PDF 8.35 M](678)
    摘要:
    在如今开放共享的数字时代,构建数字化信息生态链平台不仅有助于突破高校建设人才培养系统、企业战略发展、学生规划目标的瓶颈,更能够有效且有力地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建、共享、共生。同时借助数字化信息生态链平台能够帮助大学生与高校、企业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促使大学生快速内化平台信息成果,从而清晰地选择专业学习方向,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就业成功率。本文通过运用人才培养和校园招聘生态链共融的理论构建数字化信息生态链平台,以解决目前校园招聘和人才培养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具体将信息生态链平台落实和实践进行分析和阐述。数字化信息生态链平台是实现人才培养和校园招聘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同特色的高校、企业、大学生能够紧密相扣、合作互助促进平台信息的良性流转与循环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高校和企业的建设合作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2  知识可视化在中医科普方向下的设计策略研究
    林璐婷,王瑾
    2023, 5(1):73-8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12
    [摘要](204) [HTML](0) [PDF 9.07 M](701)
    摘要:
    针对我国中医科普知识可视化设计的现存问题,探究更具针对性的设计策略,以提升中医知识在非医学背景普通民众中的认知度,指导大众健康生活并弘扬中医传统文化。多角度论证中医科普知识可视化设计研究必要性,结合具体史料缕清发展脉络并总结历史特点,为后续设计策略研究提供参考,进行大量实地调研以分析发展现状,根据调研结果指出现存问题,最后结合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并分析案例,以引出四大设计策略。四大设计策略有助于增强中医知识在非医学背景普通民众中的科普效果。中医科普知识可视化设计应做到简洁、权威、准确,具有针对性;不得忽视层级秩序与视觉流向的重要性;应注重融入创新思维以提高民众记忆留存率;还需协调整体风格,和谐中揉入适度变化,应以发展的眼光积极探索技术媒介带给中医科普知识可视化的可能性。
    13  红色设计基因研究的意义、问题与方法
    石晨旭
    2023, 5(1):81-8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13
    [摘要](699) [HTML](0) [PDF 5.72 M](663)
    摘要:
    红色设计基因研究是中国设计领域的原创性研究主题,它旨在理清红色设计的发展历史、挖掘红色设计的历史文化资源、洞察红色设计的生成机制及社会作用机制,进而提炼中国当代设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本土资源,并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设计学研究而言,红色设计基因研究,不仅能够填补以往中国设计史研究的空白,而且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设计艺术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红色设计基因研究要结合文献学、实地考察、口述历史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开展系统的理论建构。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