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哪吒之魔童降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评析
    张引
    2020, 2(4):45-5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8
    [摘要](1109) [HTML](0) [PDF 10.18 M](1801)
    摘要:
    2019年,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经上映,便广受赞誉,成为近些年来中国动画电影里程碑式的佳作。该片内容方面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改编,形式方面颇具中国美学风格。但是,针对动画角色造型中呈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尚有值得辨析与反思的问题。传统文化符号承载形式与意义双重属性,该片在形式层面,通过传统文化符号表现了角色造型的形式美感。但在意义层面,传统文化符号尚未满足剧情文本需求。即符号意义与故事内容、时代背景和地域特征应形成逻辑自洽的审美系统。
    2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车载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研究
    刘宗汉,唐艺
    2020, 2(2):134-14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24
    [摘要](940) [HTML](0) [PDF 13.30 M](1360)
    摘要: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车辆用户的偏好、状态及环境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将在车载交互界面中展示更合理的驾驶建议和更符合用户习惯的车载人机交互界面布局,为用户提供更自然的人机交互体验。分析现有车载人机交互界面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车载人机交互界面中,并对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及驾驶行为观察等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用户的驾驶行为与偏好,了解用户在交互方式和界面展示形式等方面的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提出车载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策略。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和用户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车载人机交互界面的交互设计策略——车载人机交互界面应在层级设计、布局设计和信息呈现方面展开优化,以减少用户注意资源的占用。基于此策略,人工智能与车载人机交互界面应自然融合,车载人机交互界面将根据用户偏好和事件优先级进行动态调整。
    3  论现象学方法对设计思维的深化及对设计教育的启发
    代福平
    2020, 2(3):11-2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3.002
    [摘要](875) [HTML](0) [PDF 15.54 M](2411)
    摘要:
    运用现象学的“回到事情本身”与“本质直观”的方法,可以使人们深入理解设计的本质。设计是善的目的及其可视化表达,设计思维是指向“人的自由”的目的思维,设计思维的每个阶段都贯穿着人的自由。设计教育应立足于设计思维的本质,从设计判断力、设计表达力、设计创造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精神。
    4  基于疫情防控的创新设计
    周武忠,张羽清,周之澄
    2020, 2(2):1-8, 1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01
    [摘要](836) [HTML](0) [PDF 12.54 M](2651)
    摘要: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防疫设计再度成为国内外设计界关注的热门课题。在人类战疫设计史上,不同的空间规划、产品设计在不同程度上帮助人们对抗疫情。防疫抗疫成为人类社会设计实践活动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在针对疫情的设计中,应当从顶层设计出发,以 HiAP为指引,用人类为中心的创新设计思维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的设计理念,加速“设计”与“产业 +生活 +环境”的融合创新,构建防疫抗疫整体设计新格局。结合具有东方智慧的设计文化,搭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5  论游戏的核心艺术评价标准
    黄石,朱治通
    2020, 2(1):11-16, 2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1.002
    [摘要](736) [HTML](0) [PDF 7.68 M](1439)
    摘要:
    数字游戏常被认为是继文学、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之后的“第九艺术”。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游戏的评价标准被商业体系左右,造成了游戏创作在思想层面的偏颇,所以设计师有必要建立一套针对数字游戏的艺术评价标准,以促进游戏的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从艺术思潮、艺术哲学和设计创新的角度出发,通过美学历史文献查阅、游戏艺术作品案例分析、艺术理论辨析等方法,就游戏的核心艺术因素展开论述。游戏的艺术标准应包括情感表现、艺术反思和创新性三个主要方面。其中,艺术情感是所有艺术的共性和核心;艺术反思是艺术理念的升华和艺术创作的动机;创新性则是艺术更替发展的内在动力。该标准独立于商业体系,将有助于促进和引导数字游戏在艺术层面的发展。
    6  国家战略与中国设计产业发展
    祝帅,张萌秋
    2019, 1(1):16-27.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19.01.003
    [摘要](723) [HTML](0) [PDF 14.89 M](2450)
    摘要: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各个设计门类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设计在国家重大战略中越来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也还面临着很多的提升空间。其中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在当前国家战略的框架下,学术界所理解的“设计”还没有在一个整合的意义上实现与国家战略层面的无缝对接。学界、业界应联手呼唤一种整合意义上的“设计”观念进入国家战略,以更好地对目前分散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各种设计产业及其政府战略进行有机整合,以呼吁“设计”本身以一种整合的形象成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旨在从“设计”概念的界定展开,对与各设计行业相关的重大国家战略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设计类国家战略制定的相关建议。
    7  设计是“中国方案”的实践
    柳冠中
    2019, 1(1):1-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19.01.001
    [摘要](693) [HTML](0) [PDF 11.25 M](2911)
    摘要:
    通过对中国工业设计百年发展的回顾与总结,提出中国工业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技能,而且是一种创新模式,进而探讨当代工业设计如何创新的问题。指出“工业设计产业”应是超越产品设计的“分享型服务设计”,是跨界创新、集成创新、引领性创新。同时,指出“工业设计产业”的目的符合“中国方案”的发展目标,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以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
    8  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可持续设计思路与方法
    周浩明
    2020, 2(3):25-3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3.003
    [摘要](678) [HTML](0) [PDF 27.83 M](1211)
    摘要:
    艺术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专业领域,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可持续设计已成为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肩负着自己独特的使命。通过对“从摇篮到摇篮”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概念的阐述,从建筑与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五种能量(内含能量、灰色能量、诱发能量、运行能量、处废能量)消耗,以及各能量消耗阶段对环境的影响的分析中,导出可持续设计的思路与方法,即使用健康、低碳、可自然降解或可回收利用的绿色材料;充分利用回收的旧材料;节约用材,利于回收;扁平包装,节约储藏和运输成本;长效耐用,维护方便;使用功能合理,产品本身符合人性化原则,为设计师践行可持续设计提供指导。
    9  探究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下民国字体设计艺术的“旧”与“新”
    刘亚芳,李轶南
    2020, 2(1):83-9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1.016
    [摘要](669) [HTML](0) [PDF 11.95 M](1141)
    摘要:
    研究民国字体设计中传统之与西方之的融合,是的基础,是的突破,为民国时“旧”“新”“旧”“新”“新”“旧”两者融会贯通,期字体设计营造了多元化的氛围,并且为当下的字体设计提供了艺术借鉴价值。运用案例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通过分析民国字体设计的时代文化背景,例举民国字体设计的风格种类,阐释民国时期对待古今中外的态度对当下字体设计的影响。传统不是一味地继承,而是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式,符合当下的时代精神。将本民族传统中的意蕴与西方新型的技术与思想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加有意义,且富有时代精神的字体设计作品,成为引领时代精神文化的核心。
    10  中国非遗文化的工匠精神——淮河流域柳编工艺历史与活态传承研究
    韦艳丽,王磊
    2020, 2(1):1-1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1.001
    [摘要](656) [HTML](0) [PDF 32.94 M](897)
    摘要:
    淮河流域柳编工艺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它的兴起与发展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肥沃的土壤、丰富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为其兴起提供了自然条件;发达的农业生产、精湛的手工技艺水平为其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柳编工艺得以在淮河流域兴起、发展和演变,它承载的社会功能和蕴含的文化内涵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逐渐发展、变化。结合现有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追溯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兴起原因与发展历史,解读其历史文化内涵,解构其编织工艺的类型与特色,并基于目前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三位一体的活态传承模式,以推动淮河流域柳编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11  疫情背景下的个人防疫产品设计
    张田田,皮永生
    2020, 2(2):21-27.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04
    [摘要](632) [HTML](0) [PDF 13.03 M](1115)
    摘要: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仍在继续,人类与病毒的对抗尚未停歇。防护工作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防线,防疫用品则是战“疫”中披荆斩棘的铠甲。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如何帮助人们做好防护工作?便捷有效的个人防疫用品是关键。本文针对疫情爆发期间暴露的防疫问题和需求进行分析,应用设计思维与方法,提出针对个人防疫产品设计的解决方案。通过具体的设
    12  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思考
    李岩,郭玉良
    2020, 2(1):38-4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1.007
    [摘要](603) [HTML](0) [PDF 5.63 M](1084)
    摘要: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对设计研究范畴、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和设计表达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经成为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为了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的设计变革,思考设计师发展的未来,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设计行业的融合,构建智能化设计应用体系,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和设计发展的历史,对比研究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对专家系统、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主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分析,探索人工智能在设计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最终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行业的应用边界正不断拓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正逐渐转向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人工智能技术主要用于辅助设计师的程序性工作方面,虽然降低了专业门槛,但是其无法取代设计师创造力的价值。
    13  论民族造物艺术研究范式的构建
    张犇
    2020, 2(4):1-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1
    [摘要](579) [HTML](0) [PDF 10.50 M](1096)
    摘要:
    在当下的设计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关于民族造物艺术的研究已渐成显学,不过在具体研究中,还存在只关注表象,内涵性发掘不足的缺陷,历史主义研究范式和解释学研究范式与民族造物艺术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性特征,具备借鉴和引入的可行性。在具体研究中,有必要加大对于“时空”、“变迁”和“作者”、几大要素的关注,形成更加“读者”进而在设计学视野之下,合理的民族造物艺术研究范式。
    14  CMF的功能性及设计应用
    左恒峰
    2020, 2(6):12-2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6.002
    [摘要](562) [HTML](0) [PDF 8.77 M](786)
    摘要:
    探讨在色彩、材料与(表面)工艺效果即CMF的创意设计实践中,充分发挥CMF的功能性,达到CMF的主观体验(包括感官、审美、情绪和意义方面的体验)和客观功效(CMF赋予产品与系统的功能)的最佳协调。这是设计师进行CMF设计时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一议题展开讨论与分析,以便为设计师提供参考性指导。通过文献研究、理论阐述和设计案例分析,对CMF常见的一些功能性问题,包括识别、自洁、吸音、变色、发光、抗菌、透气、磁性、生物医学等多种功能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系统阐述和梳理。一般情形下,CMF的主观体验和客观功效需要同步兼顾,在产生可能的冲突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设计对象确定优先权。CMF功能的区域化和梯度化以及多功能组合可以实现一材多用、事半功倍的目的。CMF的设计往往有多种方案,不同的方案对于美学和功能两者的兼顾与协调程度,包括实现的方式和代价都不尽相同。最终,需要在感知与美学体验、实际功能效果两个方面,并结合其他的制约因素,诸如工艺难度、成本、环保等进行综合权衡。
    15  设计批评视角下的中国设计理论发展七十年(1949—2019)角色变迁及其身份话语
    王敏
    2020, 2(4):9-15, 2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2
    [摘要](537) [HTML](0) [PDF 10.88 M](1119)
    摘要:
    回顾与评价中国设计理论七十年的基本历程及其角色变迁,并从设计批评的角度审视设计理论之于设计的作用及影响。通过回溯这七十年的设计理论发展之路,对不同时期的角色、作用以及影响进行了宏观层面的评述。指出在设计理论学科发展过程之中,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和认识之外,机构、专家个人以及学科等也成为影响中国设计理论发展的因素。分析中国设计理论发展的七十年,总体上在三个不同阶段重新认识并定义了设计的角色和身份话语,并从设计批评的视角剖析了其中的问题。
    16  “技”与“美”的相向而行
    袁园
    2020, 2(4):28-3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5
    [摘要](528) [HTML](0) [PDF 9.00 M](690)
    摘要:
    对“技”与“美”辩证统一关系的思考,在全媒体时代以及设计赋能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当代设计作为显性表征,集“技”与“美”于一身,而“好”的设计必然是“技”与“美”的正面碰撞并完美融合的最终呈现。因此,两者相向而行才是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这一趋势又改变了设计批评的固有观念与方式,并引导其朝着多元化发展。本文以当下中外优秀设计实例为切入点,探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设计发展的变化与趋势;梳理“技”与“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并对“后疫情”时代设计的动态发展对当代设计批评的多元方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思考。
    17  查理大帝的服装
    杨道圣
    2020, 2(6):25-3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6.003
    [摘要](517) [HTML](0) [PDF 2.61 M](747)
    摘要:
    《查理大帝传》中查理大帝所穿着的服装可区分出三种不同的风格:法兰克服装、罗马服装、拜占庭服装,每种服装的具体样式都能在加洛林时期的图像和实物中找到具体的对应,借助于图像和实物让人对查理大帝的着装及形象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会看到查理大帝所着服装是三种服装的结合。这种结合清楚表明查理大帝的时代是由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蛮族文化结合的欧洲文化形成的开端,这种结合不只是历史的必然,更有查理大帝有意识的塑造。
    18  基于态势感知要素的心智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郭玉宋,宫晓东,陈旺
    2020, 2(5):1-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5.001
    [摘要](511) [HTML](0) [PDF 5.69 M](1260)
    摘要:
    复杂信息系统具有执行任务难度高、态势环境多变、信息结构复杂等特点,从设计的视角出发,使用户具备持续且高效的态势感知能力是人机交互设计的关键目标之一。针对复杂信息界面探索基于态势感知要素的用户心智模型构建方法,以指导人机交互设计。以心智模型理论为基础,引入态势感知理论,以远程操控无人车路径规划任务为例,提取出完成任务所需的态势感知要素,在此基础上探讨用户心智模型的构建方法。基于态势感知要素的用户心智模型构建方法,可提升界面信息呈现、交互方式与用户心智模型的匹配程度,从而提升用户的持续性态势感知能力,为复杂信息系统界面交互设计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支持。
    19  雷圭元《新图案学》中的设计美学思想及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关系
    张黔
    2020, 2(3):1-1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3.001
    [摘要](490) [HTML](0) [PDF 11.04 M](1388)
    摘要:
    雷圭元先生在设计美学思想上有其独特贡献,人们应该注意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从而为当代设计的审美创造提供理论依据。他的《新图案学》从三个方面体现了设计美学的丰富内涵。作为一位身处机器时代的设计师,他并不否定机器产品的审美可能性;作为一位有着丰富审美经验的设计师,他将设计美的规律理解为从人的尺度出发来设定对象,将美的法则基于人自身的尺度;作为一位有着开阔视野和宏深历史感的设计师,他认为设计的共同趣味非常重要,它是人性与天地之性的结合,是机械主义与手工艺“小趣味”的结合,也是古代希腊、埃及和中国的优秀设计传统的结合。雷圭元先生的以人的尺度为最终依据的设计美学思想,在语言表述上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个别段落有相似之处。雷圭元先生的设计美学思想即使在当代也是先进、合理的,仍然可以指导当代设计审美实践,而其先进性来源,可能与他接受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影响有关。
    20  疫情可视化设计中的数据分析与表达方法研究——以“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可视化分析”为例
    蒋涪陵,汪泳
    2020, 2(2):32-3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06
    [摘要](469) [HTML](0) [PDF 14.14 M](829)
    摘要:
    围绕疫情数据可视化这一主题,研究如何针对突发事件的海量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在数据量大、内容繁杂的背景下,基于可视化设计的方法论,探讨数据可视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报道中的优势,并以“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可视化分析”设计为案例,具体分析数据可视化从设计方法到结论的过程。分析、整理适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疫情可视化设计数据分析和表达方法,为突发公共事件的设计介入、数据可视化的设计方法提供一定的补充。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