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青年谈
胡晓, 岳满
以丹纳“精神气候”理论为切入点,系统解构唐宋两代女性服饰审美转型的深层机制。研究表明,自然动因上,北宋以降的“第三小冰期”气候寒化推动服饰从唐代袒露薄纱转向宋代多层次保暖结构,催生褙子、长袖、盖头等防寒形制,毛织物使用显著增加;制度动因上,宋代庶民阶层崛起、文官政治强化及理学伦理规训,通过《舆服志》等级规制与家训道德约束,建构了以“柔顺俭约”为核心的女性服饰伦理,形成对唐代胡服风尚的意识形态反拨;文化动因上,文人审美主导的“清瘦雅淡”范式取代唐代“雍容丰腴”美学,体现于褙子的颀长线条、淡彩设色及梅兰竹菊纹饰,并通过“簪花自然主义”实现伦理压抑下的审美代偿。三重动因的交互作用,最终促成中国服饰史从“开放多元”向“内敛理性”的范式转型,折射出社会结构中女性身体从“自我表达”到“伦理载体”的身份重构。